一家子父亲、儿子、女儿之间,都有着某种解不开的心结,正如魏道生所说:“活人也需要破地狱,活人也有很多地狱。”
因此“破地狱”的第二层含义,就是要冲破郭文家庭中,父子之间、父女之间、和兄妹之间的隔阂。
郭文破得了亡者的地狱,却破不了自己家庭中的“地狱”,他需要魏道生来帮他解开与一双儿女之间的矛盾和心结。
因此在遗嘱中,他把自己的后事交给魏道生去操办,而魏道生力排众议,打破宗教的禁忌,让郭志斌和郭文玥两人为他们的父亲“破地狱”。
到这里,“破地狱”的第三层含义才显现出来,这也是最深刻的一层含义,也就是突破明显带着女性偏见的传统教条,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。正如鲁迅所讲,对待传统文化要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”,要勇于大胆创新,不能墨守成规。
由此联系到当下,我们都需要深刻反省,摈弃旧规则下的条条框框,突破传统思维,勇于尝试并找到新出路。由电影故事延伸到社会话题,也带给观众对于现实处境的深刻思考。
从现实出发,对准当下社会现状,给观众注入新生的力量,这是《破·地狱》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,也是其得以刷新票房纪录的原因。
二、
从《饭戏攻心》中“离开旧屋,走出去”的主题;到《毒舌大状》中“everything is wrong”的思考;再到《破·地狱》中打破传统教条找到出路的话题,黄子华的三部电影都瞄准当下,讲述“最香港”的港人故事。
而这种勇于揭露社会现状,针砭时弊的创作精神,正是源自他的“栋笃笑”文化。
黄子华是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高材生,1984年回港后进入无线电视的编剧训练班,曾担任《特写青春》、《性本善》节目主持人,并兼任编剧。
在努力奋斗了6年后,有感于在娱乐圈找不到出路,决定离开娱乐圈另谋出路,便将他6年的娱乐圈经历写成剧本,于1990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现场开启名为《娱乐圈血肉史》的脱口秀,竟意外爆火,后又在伊利沙伯体育馆重演5场,门票皆一扫而空。
当时港人仍不知脱口秀为何物,在黄子华的努力下,这种粤语脱口秀表演被命名为“栋笃笑”。黄子华又创作了《跟住去边度》、《末世财神》、《秋前算账》等作品,皆取得不俗的成绩。
之后,黄子华引起了“冷面笑匠”许冠文的注意,邀请他合作拍电影。这也是初出茅庐的黄子华,与这位香港喜剧界大佬的首次合作。
许冠文出身贫寒,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,曾任中学教师,1968年进入无线电视台担任主持人,1972年得到李翰祥的赏识,主演邵氏电影《大军阀》一炮而红。其后两人又合作《一乐也》、《丑闻》、《声色犬马》等电影,均斩获惊人的票房成绩。
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圈开始流行独立制片人制度,邵氏老板邵逸夫却对此嗤之以鼻。许冠文在主演过多部电影之后,也想尝试自己当导演,于是他写了《鬼马双星》的剧本拿给邵逸夫看,希望能以票房分红的形式得到利润,却遭到邵逸夫的拒绝。
许冠文一怒之下转投邹文怀的嘉禾,《鬼马双星》于1974年上映后以625万港币的票房成绩一举拿下当年的票房冠军宝座,狠狠地打了邵逸夫的脸,也让许冠文从此平步青云,成为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(1982年的《摩登保镖》)和公认的第一代“喜剧之王”。
时间来到90年代,周星驰的迅速崛起,给许冠文带来不小的压力。许冠文曾自嘲自己:“很严肃,没有幽默感,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会认为我好笑。”
他的电影搞笑的点都是体现在情节上,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“不合理”以夸张化的方式重新演绎,从而制造笑点。
周星驰则不同,他的搞笑更多是来源于自身的语言天赋、表情和动作,这种被称为“无厘头”的搞笑方式更显得夸张和直观。两人的喜剧电影并无优劣之分,许冠文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现状的讽刺;周星驰则偏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与肢体动作、对话语言的夸张演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