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这种预估或能平移至舞台纪录电影《张杰曜北斗巡回演唱会》上。
根据大麦数据显示, 该影片所对应的”未live曜·北斗巡回演唱会“在13座城市演出了23场,其中演唱会想看人数超1000万人次。如今电影的想看人数在双平台超50万人次,预售票房累计破2000万,粉丝的购买力可见一斑。
毕竟相较于小则几百的演唱会门票,电影票的额度更能让人下手。
可见舞台纪录电影《张杰曜北斗巡回演唱会》超越2019年五月天的纪录电影《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》已然没有压力,最大问题在于能否超越去年《泰勒·斯威夫特:时代巡回演唱会》超1亿的票房纪录。
02.
不同载体跨界电影作品, 粉丝群体必然是核心受众。
抛开上述提及的两个最直观的粉丝经济, 《一闪一闪亮星星》和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可以说是今年最直接体现原著粉购买力的影片。
前者改编自同名网剧,后者则改编自同名小说,两者在00后群体中均有较强的话题讨论度。这一点也很好的转变成观影人群——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,两部电影的主流观众集中在00后中。
不仅如此,两部影片在观众频次方面作出了新突破。
猫眼专业版有个定义是“800天内购票5到14次的用户是中频用户,15次及以上的则是高频用户,4次购票的用户则是低频用户”。譬如以《焚城》和《好东西》为例,其购票画像中,观影频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“中频”和“高频”。
而 《一闪一闪亮星星》和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则恰恰相反,新用户和新频用户占据较大比例。
《一闪一闪亮星星》的观影用户中,低频用户占据了44.31%,新用户占比则为22.88%,虽然该数据不及中频用户的26.15%, 但就画像偏好强弱度分析,其优势甚至远超低频用户。
从前期营销开始,目的就非常明确,瞄准了主创粉丝,以及青春电影的爱好者,吃透影片的主流受众。尤其是在电影发行层面,下雪场的安排,正是为该人群服务——看过影片的观众才发现,剧集那句经典台词,“张万森,下雪了”并没有真正勾连在电影里。
这一招明显是有效的,影片前两天的票房就占据了总票房的8成左右,导致影片后劲不足。同时影片口碑的问题,让影片核心受众并没有完全抵达。譬如演员粉丝的覆盖程度仅接近平均参考线,而影片的类型覆盖率方面,远远未到平均线。
而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的数据则横跨在新用户、低频用户和中频用户之中。不可忽略的是,档期的加成,以及票房后期的高涨,或多或少反作用带动了一部分中频用户的入场。
该片甚至在前期都未做更多的营销宣传,全方面落实在粉丝群体。
尤其是 短视频平台强化电影对小说的还原度—— 博主结合剧情画面,进行情感向的创作,再一次洄游到当初小说营销时的那种“金句+配乐”的形式,完成对核心受众的触达。
类似案例还有《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》。
虽然影片前期紧抓“陈铭生杨昭重逢雪山落泪”的话题内容,吸引原著粉,更是让不少00后观众买票,但是影片上映后,从发行到内容宣传,都无法真正勾连原著本身,最终影片没能复制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的成功。
大家都知道,通过核心受众的热度去带动周边观众的好奇心。 只是如何真正把核心受众的转化率变大,将这群人的习惯从原有媒介转移至大银幕,这才是内容创作者和营销方同步思考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