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《饥饿站台1》作为导演的处女作,是扎实的、是真诚的、是服务于观众的。
那么《饥饿站台2》就是导演一夜成名后的虚浮、高傲,凌驾于观众之上的作品。
这便是《饥饿站台2》口碑大跌的核心所在。 导演的思想出了问题。
除此之外,角色塑造的重点是那么显得多余与不合时宜。
作为一部类社会题材的作品,《饥饿站台》的主角本身压根不重要。 主角的存在,更像是一个人形摄影机,记录下故事中的一切,得以让观众看到。
说白了,主角就是工具人。这是题材所限,并非缺点,而是特点。
都不用多少年过去,哪怕只是一两个月之后,当观众再回忆起《饥饿站台》,留在脑海里的,会是主角的过往吗?他的家庭,他的孩子,如何如何?
并不会,观众只会记住电影的设定,记住阶级问题的残酷,记住吃人社会的悲凉。
这就是《饥饿站台》的卖点、亮点。
第一部的主角塑造就相当克制,他所有的表现,都像是一个来自正常社会,有着正常道德观念的正常人,仅此而已,就够了。
反观《饥饿站台2》,一个男主角,一个女主角。男主角的谎言,他的学历、妻子、父母,经历。女主角的追求,她的画、她的前男友与忏悔,她来这是为了遗忘过去等等。
最终前者玩起了自焚,后者不知是疯了还是死了。
不是,谁在乎啊?这该是影片的重点吗?
一个俨然该是社会学挖掘人性的严肃题材,格局拉得这么大。愣是掺杂进来两个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个体探讨。 真不是为了凑时长吗?
本来此前两个派系的对决,还算蛮有看点。
比如看到忠诚派的暴力执行,随意用自造的“法律”惩罚他人,断臂、杀人等。
我还当是接下来要进行人权平等的探讨了,没曾想画风一转,研究起个体命运、自我救赎了?
页码:上一页